漫步在镇江的老街巷(八)
今天在大龙王巷走走,拍拍这里的老房子,有几栋很有特色。
这栋二层的老房子,很有特色,二楼上面的砖头花窗,流行于民国时期。
整体外墙保存非常完好。
这户的大门,依稀可见当初这户人家的殷实。据说是过去国民党军官的房产。
这个应该是民国时期的房子,平房,带南院子。这老房子是反映的当时一般平民家庭居所。
在巷子里遇到一位七八十岁的老者,他让我拍这处房子,确实保存也很好,巷角拐弯抹角处,尽显过去工匠的认真严谨。
房子的山墙,最重要的作用是防火隔断,也叫封火墙,既美观又实用。
高氏家宅,是清末民初建筑。为镇江市优秀历史建筑。
最有特色的当数这栋老房子,位于两条巷子的交叉口,沿着巷子而建,成弧壮临街而建,可见当时的设计师有较高的设计素养,判断留过洋。
这应该是一栋中西结合的小洋楼。
大龙王巷景象。
大龙王巷不仅是江河交汇处城市独特的街区空间肌理的代表,也是特色鲜明的民国传统民居区,民国时期平民文化的见证地。可以说,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是镇江为数不多能够体现城市历史风貌的地段。
大龙王巷的老房子。
大龙王巷的老房子。
各位同好指正。
一起去转转镇江那些有故事的巷子
镇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三千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西周初期,镇江城内街巷已初显雏形,星移斗转,城市街巷规模逐渐扩大,盛时达400多条街巷,许多街巷名称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既反映了古城镇江特有的城市山林风貌,又体现出镇江的沧桑巨变。
据《丹徒县志》记载:原为油炭巷,后称尤唐巷。相传这里原住尤、唐两家,尤家要大兴土木,建造房屋,唐家提出要让三尺滴水地,因此两家起了争端。当时,尤家为京官,唐家为地方官。
尤家的子弟即给在京做官的老子写信,想借势压一压唐家,不料尤家的老人家复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尤家接信后,遵照上人的意思,主动让地三尺。
唐家深为感动,在建房时,也同样效仿尤家让地三尺。这个故事一下子让镇江地名多出些许的人情味儿了。
打索街,曾是镇江的药材街。赵雅芝版本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突然发现第十七集中这样一个情节:小青独自一人来到镇江繁华的集市,为镇江保安堂药铺寻找药材供货商。
当她看到一家较大的门面“徐记南北药材行”,自言自语道:“想不到镇江府也有这么大的一家药材行,以后我采购药材就不用南北奔波了。”
镇江市档案馆的一份理监事清单显示,12名镇江国药业同业公会理监事中有5家的店铺在打索街。
在民国时期曾经是镇江非常繁荣的一个地段。相对于大西路和中华路的商贸多样繁荣不一样的是,打索街集中了镇江大部分的药材行,几乎整条街开的都是药材行。
胭脂巷位于镇江大西路东端,南至演军巷,北至大西路,长百余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这里原来称作胭脂岭,是镇江城里“三山五岭八大寺”“五岭”中的一岭,形成巷道后,被人们俗称胭脂巷。
很显然这个巷子以前肯定是卖胭脂的,现在听起来很奇葩的感觉。
青云门这条老街,在浮华喧嚣的市区中山路东端,恰处于城内三山之一的月华山下,月华山与城东的日精山(三五九医院内)遥遥相对,月华山下的秦潭,传说是秦皇东巡时所开,这处秦时的遗迹后世改为放生池,可惜早已湮没了。
五岭中的凤凰岭,梅花岭,骆驼岭,全在这条老街里,深邃的巷子,苍老而宁静,红砖水泥青瓦的旧民宅夹杂着新建的楼房,承载了不知道多少岁月的世事沉浮与人情冷暖,使人在大白天也有一种寻幽探密的神秘感。
古老的城市积累了数千年的岁月,似乎走进一条小巷,就能听到一段典故,翻开一块瓦砾,就能寻到一个故事。
古老的镇江城内,曾经流淌一条美丽的河流,这就是关河。关河已消失,却留下了无数与它有关的街巷名,上河边、下河头这些巷名至今还保留,而上河街却在清朝改成了梳儿巷,为什么改成梳儿巷呢?因为这里曾设立机房,织机上有部件“梳栉”,故名。
清康熙年间,在这个巷子里住着一大户人家,主人创办了一家慈善机构,专门收养弃婴。
这所建筑三进,九间,四厢,特别之处是在门口设立了一个洞,带木头斜坡,如果有谁家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小孩,可将小孩放进木坡,小孩滑入里面,省了尴尬,但这也要有道德的自律,必须是因为家境贫寒确实无力抚养小孩才能将小孩送到这里。
九如巷是镇江最长的一个巷子,长达862米,以诗经《小雅·天保》篇取名九如巷。九如巷内的徽派建筑保留得比较完整,马头墙高高耸立,看上去很有气势。
九如巷和薛家巷在近代镇江城中享有盛名,人称:“金九如、银薛家”。这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镇江的富人聚居地。许多成功的商人、银行家、实业家在此地建成自己的豪宅。
这里的房子和城里的老房子相比,在建筑形式、使用材料方面已经集合了西方建筑的风格。
五条街是古城现存的最老区片地名,始于宋,元代《至顺镇江志》将它列为街市之首。
它以关河上的网巾桥(北宋名利民桥,南宋名嘉定桥,元、明称镇方桥,清代称网儿桥或网巾桥)为中心,向南北呈放射状引出五条街巷。北边为第一楼街和中街。南边为南门大街、梳儿巷和网巾桥。
美丽的白娘子传说也没有忘却五条街。明代冯梦龙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叙述许仙初到镇江,白天在针子桥保和堂药铺打工,晚上投宿“五条巷”王公楼。读到这里,镇江读者总是会心一笑:冯先生所言“五条巷”,不就是五条街嘛!
正东路北侧东门坡与梦溪园巷交会处有一山岭,名叫乌风岭,是镇江城内有名的“三山五岭”之一。
“乌风”是一种毒蛇的名字,何以会成为一个山岭的名字?乌风岭来自于一个传说。
那时的乌风岭还是“原生态”,风景秀美,而乌风蛇长期就栖身在此深林茂草之中,这日下山觅食把酒当水饮用,醉后坠缸而死,这酒便成了治麻风病的乌风蛇药酒。
这一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四乡八镇,后来人们将乌风蛇栖身的山岭叫乌风岭。
万古一人巷
万古一人巷东至千秋桥北,西至解放(北)路,东西走向的街道。
明清开始闻名,为中国建筑之典范,同时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
万古一人巷在明朝建有关帝庙,庙前有“万古一人”的木牌坊,据说为张文光所书。木牌坊背后有“天人咸仰”四字,系为明代崇祯九年赵梦志所书。巷因以“万古一人”得名。
原来,“万古一人巷”巷名始作俑者当是明代的张文光。
东至小盛家巷,西跨电力路至运河边。因地处运河上首,故名上河边,沿用至今。
仓巷在镇江城里大西路北,其南至大西路,北转东至钓鱼巷,大约有200米。
仓巷是镇江城里的老地名,地方志上面有记载。仓巷顾名思义,因粮仓所在地而得名。
古代镇江因为临近长江和运河,一直是国家粮食的囤积点。
大爸爸巷
镇江历来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回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藏族、侗族、壮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的信仰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街巷名。
如山巷附近清真寺所在地,即为清真寺街。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大爸爸巷。因巷内回族居民较多,“爸爸”系回族对长者的尊称。为区别小爸爸巷,故称大爸爸巷。
最深的巷子拥有最长的记忆,也带给了我们最初的温暖,不是吗?
酒海街在热闹的南门大街附近,北通正东路,南转东就到了现在的梦溪路上了。
镇江在古时候就是出美酒的地方。所以它的存在可能在唐之前,甚至更远。
在地方典籍上记载:宋丞相陈升之宅,在范公桥南,后为军寨及酒海、酒库。这酒海,也是指装酒的坛子。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久远,还因为它曾经是陈升之的故居。
酒海:古时候,把一种容量就很大的酒器称为“酒海”,代指酒库。范公桥:范仲淹在镇江任太守时所建。
桃花坞的名字源于《丹徒县志》,相传宋都尉武进士贾演墓在朝阳门外,墓前有一座寺庙,叫桃花庵,此路因此而得名。
宋代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贾演病逝,因贾有战功,皇帝勒葬于桃花庵后的象山下。
据《丹徒县志》中贾演勒文中说,“今有都尉贾演,丹心贯日,壮志吞鸿,追术于金焦,逐贼于淮泗,转忠赫奕,厥绩辉煌,正气裂土分茅,何其一疾隧逝,呼!南徐濠东,茨山一曲,造尔佳城,勒石铭功,存芳名于万世,尔其茨哉”。
清《丹徒县志》记载:节孝祠,一名贞节祠,原在银山麓,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建。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有九十七家捐立牌坊,上刻节孝姓氏,立有碑记,后屡修屡毁,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移建山巷德星宫。巷因节孝祠的名。1953年改名节约巷。
板壁巷与救生会相距不远。据说,当年一位商人发家后,老来回归故土镇江,定居现在的板壁巷。
一心向善的他,收容和帮助了很多盲人,因为家里盲人来来往往,为了减少盲人受伤的可能,方便盲人用盲杖敲击找路,他把自己家的房子重新装修,将堂前、天井、过堂全部用木板铺了起来。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他还把屋旁一条巷子的所有拐角也用木板包了起来。这条巷子,后来就被称为板壁巷。
岁月更替,沧海桑田。
如今,真正遗存下来,
见证了镇江古老文化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已不多见。
然而,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遍布镇江大街小巷的街名、地名,
却像是一部活的史笺,
承载着镇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接续着镇江千百年情感传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Copyright 2020-2021 HGYTRMN by all rights reserved